对实体企业而言,成为通用级平台难度太大,道路基本被堵死;成为行业级平台需要投入很多,放弃很多;只有成为公司级平台最具现实性,甚至能借力通用级平台,成为平台之上的平台。因此有不少雄心勃勃的产业领袖急切地打造产业平台,但由于行业特性,产业平台的落地难易程度有差异,其实现的顺序也分先后。
不同行业的领袖企业建立产业平台的先后顺序,由该行业内的供需力量决定。不同于消费互联网的供需双方是企业和消费者,产业平台的供需双方是建立平台的产业领袖和想加入平台的中小生产者。双方的动力组合决定产业平台落地的顺序。
先看领袖企业打造产业平台的动力,它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终端需求的个性化程度,如果同质化程度非常高,则管道模式更高效,领袖企业缺乏建造平台的动力;如果个性化程度高,领袖企业会有足够的动力打造产业平台,引进合作者提供个性化的互补产品。
其次是行业竞争格局,通常表现为市场集中度。成熟行业集中度较高,市场份额集中在几家或一家企业,行业缺乏自由供给者,则不具备建产业平台的基础。反之,新兴行业或技术快速更迭的行业有大量自由供给力量,非常有利于打造产业平台。
最后是产业的数字化程度,行业整体技术落后,则改造难度较大,庞大的数字化基础设施投入很难由一家企业独力承担。而数字化基础较好的行业,如已经实现电气化、自动化、数字化的产业,打造产业平台较为容易,产业领袖可以迅速搭建出平台。
而行业内自由生产者加入平台的意愿度是另一股动力,该动力也取决于三个方面。首先是技术依赖度,如果中小自由供给者在核心创意之外,对平台的基础运营技术有较大的依赖性,则加入平台的意愿强烈;如果能够完全技术自主,建制齐全,则没有意愿加入平台。
其次,是自由供给者对平台的资源依赖度,包括原料采购、融资、渠道、品牌等资源,如果自由供给者非常欠缺,而平台恰能高效提供,则加入意愿强烈。反之自身若有足够资源,则不愿依附于平台。
第三,是自由供给者所提供产品对整体方案的依存度,如果其产品能够独自支撑起一个消费场景,则可以成为独角兽或创新品类大王,如果其产品高度依附平台的解决方案,则其加入平台的动力十足。
平台领袖是主方,是平台的提供者,自由生产者是客方,是对平台有需求的一方,只要双方的条件和意愿都非常强烈,产业平台就迅速建成。如果产业平台搭建者的动力小、阻力大,自由供给者加入平台的意愿弱、顾虑多,则产业平台十分难产,或雷声大雨点小。
供需两股力量的程度不同,共同决定了产业平台的现实落地顺序。将这两股力量按照强中弱进行组合排列,可得出产业平台普及的顺序。
根据各行业的供需特征,产业平台的落地顺序如下图所示,从左下角到右上角共分为五个批次,建立产业平台的难度逐渐加大,产业平台的切入方式也需要随之调整。
第一批:供需高度数字化的产业 主要指数字科技行业,这既是数字产业的源头,又是数字化基础设施的搭建者。包括ICT(信息通讯技术)和TMT(通信媒体科技)行业,即互联网企业、数字化服务商,以及提供数字虚拟产品的付费知识、在线教育、金融理财等平台,此类行业天生青睐平台模式,加上有庞大的自由开发者群体,数字化产业平台率先建成。
第二批:产品成熟供给分散的产业 主要指智能硬件产业和急需改造的分散行业,智能硬件包括大型机械设备、智能家电、数码电子制造业等,这类行业自动化程度高,领袖们有足够的动力和能力建设产业平台。而供给极为分散的行业,例如农业和家装产业,对数字化产业平台的依赖度非常高,亟待产业平台带来效率和体验的快速提升,产业平台在此如履平地。
第三批:需求多变供给分散的产业 此类行业的供需都较为分散,需求碎片化并快速迭代,技术门槛比较低,不依赖平台提供资源和赋能,但希望增加顾客群体,所以这类行业更适合搭建交易平台去快速满足企业和顾客的多样化需求,有价值约束的产业平台在此不适用。只能通过数字化交易平台向产业端渗透,从交易平台衍生出产业平台。此时的产业平台应彻底中立化,只提供高效能的基础设施。
第四批:品牌均势垄断竞争的产业 此类行业技术较为成熟,进入壁垒较高,市场被少数品牌企业瓜分并形成了均势,领先者和落后者差距不大,无法向后者赋能,所以领先者无法搭建出平台。此类行业的产业平台只能由外部势力介入,部分提供中立的数字化基础设施,或企业结成联盟间共享部分基础设施,全面搭建产业平台需等待技术升级、行业大洗牌的时机。
第五批:高度垄断的产业 如公共服务、能源、采矿,在政策和资源独占的壁垒保护下,它们掌控所有资源,并无外部参与者,因而既无意于也无法对外开放。加上面对的是同质化需求,管道模式的效率更高,这类行业将是传统管道模式的最后堡垒,只有发生彻底的技术性颠覆和政策巨变,才能建立起产业平台。
当高度数字化与开放化的产业平台完成这五波普及浪潮,在大多数行业落地并占据主导地位后,一个全新的商业景象将徐徐拉开序幕。消费者、企业和商业系统都将发生一系列连锁变化,其过程如下。
首先,生产效率大大提升,这是产业平台的首要目标,当产业平台覆盖并主导了大多数行业时,数字化技术有了更大的舞台,所有企业的各个产业环节效率都将大大提升。同时,数字化技术将进一步压低边际成本曲线,降低企业成本。数字化平台更大的规模经济,更广的范围经济,更灵活的供需匹配将大大节约社会资源,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其次,产业边界彻底重塑,过去由管道企业定义的以产品为中心、以管控能力为边界、以专业技术为护城河的产业格局将被彻底颠覆,代之而起的是以平台为基石,以用户需求场景为中心、多平台协同的新经济形态。在场景主导下,消费者主权空前强大,当场景互联代替行业边界后,企业、平台之间的协同关系将大大超过竞争关系。
第三,产业平台格局重组,随着产业平台的全面开花,平台上的用户解决方案将进一步个性化、多元化,满足消费者千人千面的需求。此时,产业平台的价值约束将逐步弱化,价值定位将变得更加宽泛与中立,仅仅提升创造者的效率,将细分风格定义交给创造者与消费者,公司级平台逐渐扩展为通用级平台,产业平台全部成为产业互联网。
第四,产消互联网融合,产业互联网全面覆盖实体产业,不可能在独立封闭的状态下完成,必然要和消费互联网打通,以消费数据指导产业端的创造方向。两网融合的顺序与产业平台普及顺序相同,率先融合的依然是数字化产业,其次是产品联网的智能装备行业,再次是消费端活跃的碎片化行业。两网融合将带来经济降本增效、提质创新的二次裂变。
最后,智能经济体崛起,一旦产业互联网与消费互联网完全打通,商业经济的运行完全实现数字化,消费者行为和企业经营行为都将变得智能化,需求满足变得简单,创造产品与方案也易如反掌,“平台+生产者”的智能订制模式将成为新的亮点,人人都是消费者,人人都是生产者的“人人经济”将成为新的主流商业模式。这是产业平台进化的终局。
随着商业物种3.0——产业平台的节节胜利,各产业连成数字化网络,并实现智能定制化的新经济生态,今日尚存的品类大王和解决方案企业将会被迅速弱化,就像遭遇“二向箔”的降维打击一般,只能依附于产业平台,成为其组成部分。要么拥有平台,要么被平台拥有,没有第三条路可以走。在这场关于未来的终局之战中,中国大大小小的实体企业须认真考虑何去何从。
邮箱:ze@zestrategy.com
电话:4008213369